沈帥青:勇敢抗性侵  由性教育做起

City

發布時間: 2017/12/01 01:00

分享:

分享:

作者Facebook專頁

港隊欄后呂麗瑤昨趁23歲生日舉起「#MeToo」紙牌自拍,自揭約10年前曾遭教練性侵,望公眾關注兒童性侵犯,其經驗正好反映不少常見問題。

據社署統計,性侵犯一直是僅次身體虐待的第二大虐兒問題,每年有300宗左右,今年僅上半年就已有160宗。不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指出,由於定義不清、漏報等問題,警方真正接獲的兒童性侵個案料不及真實數字一半,受害者往往羞愧、害怕得不敢跟家長或其他成人講,就算肯講亦只限友人。

支援組織Darkness To Light(D2L)指,7至13歲兒童最易受侵犯,呂於案發時亦約13、14歲,但她卻到了兩年前才首向一個女密友透露曾被摸私處,再於月前美國金牌體操女將McKayla Maroney自爆經歷後,才於周四凌晨鼓起勇氣發文,據報暫未報警。

防止虐待兒童會數據反映,由受虐兒童親身向其舉報的佔比低至4%,大概7成案件要由母親「吹哨」。然而護苗基金的調查卻發現,近7成家長誤以為犯人會於子女身上留下外表傷痕,約34%誤信陌生人才會性侵兒童,隨時錯過蛛絲馬迹。

學術研究發現,高達9成受害人其實認識其侵犯者,3成是親人,D2L指犯人一方面常挑選易信人的小孩,另一面亦會主動取信小孩、甚至家長,犯案後則利用威信,恫嚇小孩外界不會相信其證供。事發後,呂稱身體自發要跟教練保持距離,卻惹來沒有禮貌、不懂飲水思源的指控。

心理學家Wendy Mogel認為,正是社會常強調要有禮貌,小孩才明明已感到不安,仍不覺得可明言拒絕,甚至拔腿而走。她建議家長跟小孩角色扮演,教他們真正尷尬難堪時大可無禮,找成人幫忙。

護苗基金認為本地家長於子女6.5歲才教防犯性侵顯然太遲。印第安納大學公共醫療教授Debby Herbenick亦指,小孩牙牙學語就應學習身體器官的真正名稱,不要避諱,亦要及早教曉他們身體自主,不可隨便讓人觸碰私處,也別強迫他親吻、擁抱任何親友。兒童性侵犯的特徵難以一概而論,難保不是子女的同學、甚至親人,家長、尤其母親必須及早營造可以放心談性的氣氛,一旦察覺有異即向小孩的密友打探。

政策層面上,社會一直促請港府明年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要有法定地位和調查力,像英格蘭兒童專員不久前曾發表三份性侵研究報告,找來受害人分享被侵犯反遭污衊、求助無路等難處,最終提倡如冰島Barnahaus般一站式提心理、法證、醫療服務,以及法庭視像作證。「#MeToo」揭發美國前隊醫涉嫌性侵逾百名年輕女體操選手,呂麗瑤發文後馬會亦證實曾有馬術受害者,港府今後應完善應對機制,才無負她自揭瘡疤的勇氣。

美國官方認可的學童性侵犯預防措施

  • Safe Dates︰ 2011年推出,旨在預防11至17歲青少年間的性騷擾及暴力,包含9個歷時50分鐘的教育環節,學生自編自導自演45分鐘話劇,亦有海報比賽,以及鼓勵教師跟家長溝通,提供協助
  • Shifting Boundaries︰計劃針對10至15歲青少年,分為課室與校園兩部分,專業人員於課室教授如何辨識性侵犯,要求學生簽署尊重他人界限同意書,又着學生指出校園性騷擾黑點予校方跟進
  • RealConsent︰利用保險網絡攝影單與單教育男學生,提高他對性侵受害人的同理心、對侵略行為的警覺,以及學習怎以旁觀者身份介入性侵犯案件

撰文 : 沈帥青